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今年的寿宴仍是开在慈宁宫,比往年盛大许多。
玄烨费尽心思为太皇太后献上了两件珍贵的寿礼。
一件是一尊高约两尺许的黄铜镀金四臂观音像,莲座下刻有满、蒙古、汉、藏四种文字写成的铭文“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……永念圣祖母仁慈,垂佑众生,更赖菩萨感应,圣寿无疆云尔”。
另一件是玄烨亲笔书写的‘上太皇太后万寿表’,上面写道:“臣幼荷深恩,长资明训,孝养难酬,罔极尊崇……”
文辞诚挚,言语间尽是玄烨对太皇太后的感戴,以及期盼她健康长寿的真切心愿。
太皇太后当然感动至极,甚至在宴上玄烨诵读之时忍不住当众泪下。殿内当时的气氛十分感人,众人皆为圣上之孝所感,跪地恭贺千秋。
大宴礼仪繁复,玄烨体谅太皇太后身体撑不住,献完寿礼后便亲自送太皇太后回屋里休息:“皇玛嬷不用受这个累,好好休息,晚上孙儿再陪您好好过生辰。”
太皇太后心里欣慰,拍拍他的手:“知道你孝顺。”
前面的寿宴是做给人看的,晚上的生辰宴才是真正的家宴。
桌上坐的都是太皇太后的血亲,从巴林淑慧公主,到皇上、裕亲王和恭亲王,再到最小的十阿哥,望着眼前这四世同堂的盛景,太皇太后心中欢喜无限,兴尽而归。
*
冬去春来,万物复苏,笼罩在紫禁城的寒意终于一点一点褪去。
春夏交接之际,满朝瞩目、重臣期待已久的东宫出阁经筵大殿,终于在文华殿正式举行。
虽然玄烨很少会在沈菡面前提及太子和其他皇子的事,但此事纠缠太久,来回闹腾的次数又太多,数年下来连后宫都尽人皆知。
沈菡记得有一次大约是朝上吵得太厉害了,把玄烨烦得不行,忍不住对她吐槽了两句:“前明所谓的太子出阁,全然流于形式,根本毫无意义。”
在玄烨看来,讲究这些繁文缛节根本没有必要,还不如他自己好好教导太子。
太子出阁的真正意义,该是让太子洞彻书史,有裨于治道。而不是让太子与属官另成系统,造成父子并立,致至亲父子疏离,所以他一直更倾向于自己亲自教导太子。
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,文华殿已成,经筵大典势在必行。
沈菡没资格去看,典礼的情况是后来胤禛来请安时讲给她听的。
胤禛提起当时的情形很感慨:“二哥平日读书真是刻苦,我等兄弟都远远不及。”
典礼开始之前,阿玛将太子自六岁正式开始习书后,所写的满汉字帖一并抬了出来,让大学士与詹事们一起阅看比较。
胤禛佩服道:“二哥六岁开始习满书,十岁开始习汉书,每月一册,每年一匣,至今八载不曾间断过一天,如今积累的卷册已经几可等身。”
胤禛从小自持,又素喜读书,原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向学了。没想到与太子一比,他的用功程度不值一提。
沈菡摸摸他的肩膀以示安慰:“太子年纪比你大两岁,你们学习进度不一样,等你到他这个年纪,也会掌握这些的。”
太子,对玄烨来说终究是不一样的。
他对每一个儿子的学习要求其实都很严格,但对太子更甚。玄烨在乾清宫处理事情的间隙,几乎每天都会查看太子的功课,有时还会叫他过去亲自教导。
而太子肩上的重任也格外不同,他坐在这个位子上,本就需要负载更多的东西。
胤禛倒没有特别沮丧,额娘一直教导他要劳逸结合,他已经听进了心里。
虽然他很羡慕二哥现在的学识,但看二哥疲惫的样子,胤禛觉得还是慢慢来更好一些。
而且二哥是储君,比他们多懂一些东西很正常。
眼中有星河 [主封神]我是石矶 嫁人是男人第二次投胎 花媚玉堂 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二嫡出 女配又在祸害世界[快穿] 嫁给男主他爹 错把反派认主角后攻略错人了 六零俏美人西北娇宠日常 名门枭宠 闭嘴,你这假粉 协议离婚后豪门老公失忆了 关山难越 穿为黑化男二的炮灰妹妹 穿为七十年代美人小姨 最强重生阵容 娇宠女官(重生) 恐怖都市 穿到年代文中搞医学[穿书]
...
朱慈烺此贼比汉奸还奸,比额李自成还能蛊惑人心!闯王李自成立马虎牙山,遥望东南,感慨万千。慈烺此子忤逆不孝,奸诈凶残,简直是曹操再世,司马复生,让他当了皇帝,全天下的逆贼奸臣刁民一定会想念朕的!大明崇祯皇帝于明孝陵前,痛哭流涕。我冤枉啊!我洪承畴真的不是朱贼慈烺的内应,我对大清可是一片忠心啊!大清兵部...
一个浑浑噩噩的少年,在阳台吹风不小心掉了下去,死过一次的他,决定开始改变,故事从这里开始,他就是林浩...
...
男人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里包括服一次役,当一回特种兵,和世界上最强的军人交手。还有,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一次青春,为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拼一次命。这些,庄严都做到了。(此书致敬每一位曾为国家奉献过青春,流过血洒过汗的共和国军人!读者群号764555748)...
...